阳春渐至,中国多地土地市场寒意也开始减退。继春节后福州、苏州等地土地市场走暖之后,一二三线多个城市土地成交量也出现回升。
诸葛找房数据中心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周(2月25日-3月3日),中国主要地级城市土地成交规划建筑面积为3713.4万平方米,环比增加36.56%;成交土地宗数为540宗,环比大增56.52%。土地成交环比持续增加,土地市场开始回温。
从各线城市来看,一线城市上周土地成交11宗,规划建筑面积258.04万平方米,环比增加246.83%。其中住宅用地成交6宗,北京成交3宗,广州2宗,上海1宗。
二线城市上周土地成交216宗,成交规划建筑面积1595.7万平方米,环比增加24.71%。重点二线城市成交的住宅用地中,杭州成交9宗,天津成交8宗、郑州成交6宗,占据前三位。
三四线城市成交土地313宗,成交规划建筑面积1859.66万平方米,环比增加36.21%。三四线城市土地成交呈现持续回升态势。
上周,成交总价和单价最高的两宗土地均来自广州,其中,广州南沙区一“巨无霸”地块被星河控股以66.78亿元(人民币,下同)的总价拿下,另一宗为时隔四年天河区再次出让商住用地,被合景泰富拿下,折合楼面价为每平方米3.75万元。同期,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正式公布,推升广州土地成交热度。
尽管交易活跃,但溢价率走低。据统计,上周,中国主要城市土地成交平均溢价率为8.68%,环比下降29.54%。其中一线城市由于多宗优质宅地的成交带动溢价率上涨,溢价率为10.94%,二线城市土地成交主要以工业用地成交为主,拉低了成交溢价率,仅为7.21%。三四线城市的土地成交溢价率同样下跌,上周溢价率为8.51%。
克而瑞研究中心市场研究总监谢杨春指出,春节结束后的短短两周,如万科、绿地等企业已斥资百亿拿地。随着大部分房企进入状态,未来土地市场热度会进一步提升,竞争也会加剧。
不过,持续一两周的回暖和成交活跃还谈不上全面复苏。当前市场格局下,谢杨春认为,2019年地价仍有一定下探空间。
原标题:中国多地土地成交量反弹 一二三线城市均回升
28日,自然资源部通报10起土地、矿产资源违法案件查处情况,督促地方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和及时查处自然资源违法行为,促进在全社会形成依法有保障、违法必受罚、违规必追究的氛围。
4月27日,上海、佛山、长沙等多个城市举行土地出让活动。根据最终出让结果,土地溢价率最高达到36.4%,最低只有3%。
前,在一二线热点城市,优质土地市场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开发企业合作拿地已经成为获得新项目的重要方式。
3月30日,自然资源部就《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这意味着新《土地管理法》的细化方案出台,为我国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推开奠定了基础。
3月25日,郑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郑州市国土资源局郑东新区分局发布公告,网上挂牌出让郑州综合交通枢纽区域郑政东出〔2020〕16号(网)地块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地上地下共计38419.49平方米(折合约57亩),起始价合计2.77亿元。
中国国务院近日出台新规,决定大幅下放用地审批权。自然资源部也表示,同步下放建设用地预审权。建设用地审批权下放是否意味着“松绑”土地?城市发展是否重回“摊大饼”式扩张的老路?
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不少城市的土地出让动作在一二月陆续按下“暂停键”,土地市场热度降至低位。但是从2月土地市场成交情况来看,北京、成都等城市的热度逐渐上升,出现多宗高溢价地块。
《决定》发布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甚至被网友称为是为房地产松绑的“新土改”。也有网友担心审批权下放,18亿亩红线还保不保得住?为此,人民网强国论坛邀请权威专家进行解读。
自然资源部有关负责人及土地问题专家15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表示,土地审批放权目标是“增效”而不是“增量”,不是建设用地“松绑”,城市土地供应不可能进入“宽松时代”,但改革考验着管理部门及地方政府政策监管水平、风险防范能力。
3月1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授权和委托用地审批权的决定》,赋予省级人民政府更大用地自主权。要求在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改革土地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