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负责人表示,开展“以房养老”在国外一些国家已有成熟做法。这次国务院意见借鉴国际经验,提出开展这方面试点,目的是探索符合国情、满足老年人不同需要、供老年人自主选择的养老保险产品。
该负责人同时指出,《意见》中,“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只是“完善投融资政策”中的一项,且明确是开展试点。在随《意见》同时下发的重点任务分工中,只是45项重点任务分工中第27项有关保险资金投资养老服务领域中一个子项目。因此,对《意见》要全面理解、准确把握,不能以偏概全。
多地试点效果欠佳
“以房养老”在我国提出已10年,曾在一些地方试点,效果并不理想。
2003年,“以房养老”理念最早被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理事长孟晓苏引入国内。2007年11月,上海市公积金管理中心试点“以房自助养老”协议。2011年《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北京市鼓励商业保险企业、商业银行或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建立公益性中介机构以开展“以房养老”试点业务。2012年4月,南京提出“以房养老”,但相关负责人透露,该模式仍停留在政策研讨阶段。直至前不久《意见》对外发布。
调查显示,“以房养老”模式涉及金融、社保、房地产、保险等行业和政府相关部门。专家表示,目前这一政策尚面临诸多问题。
“以房养老”与中国传统观念直接冲突。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均指出,理论上要使“以房养老”成为可行的社会政策,基本条件是住房由老年人自由支配。而现在住房多为家庭主要财产,按传统观念,多数老年人选择把房产留给子女。
上海民政部门调查显示,九成左右老人拟将房产留给子孙。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称,“传统观念下房产寄托了家庭太多情感,多数人过不了‘观念坎’。”
养老专业服务和产品缺乏也是重要障碍。全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傅旻认为,养老产品缺乏是推行“以房养老”的最大障碍。民政部统计显示,我国城乡养老机构养老床位365万张,平均每50个老人不到一张床。养老从业人员不足百万,“养老前景不明朗,没有老人愿意拿着养老钱冒险。”
加之“以房养老”本属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牵涉众多金融机构。政策不透明,相关规定缺乏,使该举措可能面临重大风险。
业内人士表示,此举还涉及银行房产处置权,而银行只有通过法院拍卖一条渠道解决,没有相应处置能力。保险公司又不具备办理抵押贷款资质。
上海市民政局老龄工作处处长袁俊良介绍,上海从2007年酝酿“以房养老”,推行多年仅成功6例,重要原因就是“居民普遍预计房价将上涨,老人会吃亏”。
以房助老更合民意
最新消息称,北京有望9月底出台《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其中“以房养老”可能不被提及,取而代之“以房助老”概念。
“以房助老”核心要点是不必抵让房屋产权,房子仅为养老辅助性选择之一。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指出,“以房助老”不是让老年人抵让房屋的产权,而是通过让渡现居住或空置房屋居住权,获得基本养老金之外的更多养老资金。这被认为是探索新的养老保障制度新举措。
这其中政府应承担首要责任。
北京大学财经法研究中心主任刘剑文认为,解决养老问题需国家、社会、个人共同努力,进行责任区分。“从长远发展看,还是应由政府承担最大的养老责任。毕竟很多老人没有房子,如果过分强调‘以房养老’,人们会担心政府不承担养老保障责任。”
同时,营造宏观的政策环境和完善顶层制度设计至关重要。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