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房地产行业,是一笔资本生意,也是一场规模战。“千亿”对大多数企业而言,更是一道重要的门槛。踏过这道门槛,便意味着未来拿地、融资、招人都更有优势,综合成本更低。这也使得略有规模的房企都在冲千亿。
据统计,在2018年提出了冲击千亿规模的房企多达50余家。在这个努力奔跑也可能停留在原地的房地产市场,竞争优势并不显著的中小房企欲冲千亿并非易事。在上述冲击“千亿”的企业中,2018年仅13家完成目标。
与此同时,企业“合作开发”的后遗症也伴随着企业增长而慢慢显现。据统计,2018年30家规模超过千亿的企业中,有18家的销售权益比例在80%以下。
增收不增利、资产规模相对较低,合作给企业发展带来机遇的背后,又是否“暗礁”重重?
“增收不增利” 权益销售比例逐年下滑
在目前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企业间合作也越来越多。
规模房企的操盘能力和品牌影响力较强,往往在合作中能够占据主导操盘地位,尤其是跟中小企业的合作,小股操盘也是常见,因此其流量销售在合作的推动下,增长更加迅速,但是实际权益比例却有下降趋势。
平安证券发布研究报告指出,2018年A股传统的四大龙头招商、保利、万科、金地的销售额权益占比仅70%左右,TOP100房企销售金额权益比自2016年的85%降至2018年的80%。
“合作开发、分摊利润也导致企业归母净利润和总资产规模增长跟不上其销售发展。合作开发对营收以及资产规模难形成有效支撑,或将影响外界对其估值及前景判断。”克而瑞研究中心研究员房玲告诉记者,若是将千亿企业的流量销售规模排名和其营收、归母净利润和总资产规模指标排名进行对比,则可以发现有部分房企财务指标排名相对落后,其中有一半企业归母净利润与流量销售排名不相称。
以碧桂园、融创、新城等企业为例,上述企业在近两年均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长速度,尤其是在2017年,销售规模增速达80%以上,但权益销售比例基本都在80%以下。
克而瑞统计数据还显示,2017年和2018年千亿企业分别有17和30家,但是从营收来看,2017年营业收入在500亿以上的企业14家。
除了老牌千亿企业之外,大部分近两年新晋千亿的企业,如金地、新城、旭辉等,其营业收入和资产规模相对较低。
平安证券则发报认为,凭借品牌优势和管理输出,除快速提升规模外,大中型房企以较小权益投资获取更高权益回报,利于维持较高ROE(净资产收益率)水平,万科、保利等房企ROE均保持在15%以上。
随着楼市降温及核心城市地价回落,预计后续主流房企权益占比将逐步回升。
分摊成本 流量规模大涨
前两年,一二线城市“招拍挂”拿地的难度越来越大,开发商的土地储备不断下降。
为了得到土地参与开发,坐在竞拍台下的房企从你争我夺,慢慢转变为抱团开发。
从零星到频繁发生,合作开发已逐渐成为企业竞合的常态。合作模式也从初级一级土地开发直接合作模式,逐步向二级市场的项目合作和公司合营演进,参与企业也从弱弱联合、强弱联合走向强强联合。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房企高管告诉记者,合作开发项目的增加可以显著降低拿地成本和扩张过程中潜在的风险。事实上,通过合作开发不仅可以降低拿地成本,还可以有效整合项目资源。
“对于操盘能力强的房企,可以直接对项目进行操盘,并提高自己的品牌溢价;而对于资金能力强的房企可以给项目带来更加低的融资渠道,进一步降低成本。”上述房企人士称,这样的合作可以有效进行资源互补,并共同分享利润。
首创证券分析师张炬华表示,除了通过项目收并购获取土地的方式外,在目前项目地块总价较高、房企资金趋紧的背景下,近年来房企在招拍挂市场更倾向于多方合作拿地,通过合作开发分摊风险。
分担风险的同时,合作开发也让房企迅速扩大规模。2018年,流量销售规模达到千亿的房企从17家大幅增至30家,整体规模大大提升。
究其原因,一方面源于企业自身增长,另一方面则是合作撬动的影响。
据明源地产研究院数据统计,在碧桂园2018年5500亿的销售业绩,有1539亿来自合作方;万科5239亿销售额中也有1400多亿来自合作方。
处在二梯队的旭辉,2017年销售金额冲到了1040亿元,正式步入千亿俱乐部,行业排名15名。但在2015年,旭辉的销售金额仅为312.5亿,排名25。短短2年间,行业排名上升了10名,也得益于旭辉灵活开放的合作策略。
掘金存量运营或成良方
通过大量合作可以促进企业流量销售规模的快速增长,就企业长期发展而言,权益比例过低,不利于企业营业收入和总资产等财务指标的提升。
“财务指标与规模指标的差距拉大,也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资本市场对企业的评价。”房玲表示,企业在合作扩张规模的同时,要适当控制权益比例。
在大部分企业面临“增收不增利”的窘境时,也有部分合作较多、增速相对较快的企业,其营收、归母净利润总资产排名高于其销售排名。究其原因,则是这类企业通过存量资产运营提升企业财务指标。
据克而瑞数据显示,以龙湖和金茂为例,上述两家企业分别位列2018年房企运营收入榜的第9和第10位,这使得其权益虽低,营收和总资产规模排名仍然能够超过其销售规模。
房玲称,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增量市场天花板临近,房地产进入了存量时代,增加存量资产运营也将是企业发展突破的重点。
据统计,截至2018年,30强千亿房企中基本都已经布局了存量资产市场。如华润置地、龙湖、富力等老牌的存量资产运营商,也有新城等后起之秀,也有中梁等商业新兵。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称,存量市场无论在规模还是增速上,都呈现出了长期上扬的态势,如何挖掘存量市场的价值和机会无疑成为了房企未来的新命题。未来在房企对于存量资产的运营能力普遍提升之后,将更好地促进企业销售及财务指标的同步发展,从而有利于改善外界对企业的前景判断。(记者 崔陆鹏)
境外发债,原是不少房地产融资的重要手段之一。不过,近期受海外资本市场大幅波动影响,中资美元债遭到抛售,内地房企发行美元债的热情也骤减。Wind数据显示,截至发稿日,4月份内地房企无新增美元债。
近期,全国多地相继发布新规,从推动房企复工复产、提供税收优惠、鼓励刚需释放以及放宽人才政策等方面助力楼市回温。
3月份以来,各大上市房企陆续公布2019年销售业绩。在“房住不炒”总基调下,部分上市公司全年实现了业绩同比正增长。市场机构报告称,上市房企也普遍表达了对2020年的市场展望和拿地预期,约6成企业预计今年实现10%的业绩增幅。
疫情期间,受楼市低迷影响,多市相继发布新规,其中,既包括推动房企复工复产、推进售楼处安全有序开放等防控政策,也包括对房企和楼市的纾困举措。例如,上海市日前透露,允许符合条件的房企延期缴纳土地增值税。青岛出台的优惠政策则涉及对限售政策的调整。不过,在不同城市中,放松迹象与谨慎调整仍在平衡之中。
截至中国证券报记者发稿,目前已经有40家房企直接或者间接公布了2020年销售目标。尽管大多数企业2020年销售目标较2019年销售成绩有不同程度的增幅,但平均增幅较以往明显缩小。这40家企业2020年销售目标平均增速不足14%,创下近年来的新低。
相比1月下旬至2月的成交“封冻”,多家房企销售额在3月迎来了一波显著回升,部分企业环比回升幅度超过200%。不过从南方日报记者对30家去年销售规模靠前房企公告的梳理来看,除10家未公布3月销售额、1家上市不足一年外,仍有12家房企销售水平不及去年3月同期水平。由于3月已无春节因素影响,且是传统销售旺月,这意味着房企销售端的“元气”仍待进一步恢复。
受春节假期叠加疫情的影响,一季度房企融资规模有所下滑。据克而瑞地产研究中心统计,一季度受监测的95家典型房企融资额为3884.04亿元,同比下降15.81%,环比增长14.98%。从绝对值来看,仍属近年来的较高水平。
近日,上市房企 密集发布2020年一季度销售数据。从一季度整体销售业绩看,房企合同销售金额同比降幅普遍在30%左右,部分房企“以价换量”,一季度销售不降反增。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在“房住不炒”背景下,住房供给趋于饱和,行业业绩增速减缓将成为长期趋势。同时,随着行业集中度的不断提升,并购重组将成发展新态势,行业格局或将从各类企业并存演变成头部企业竞争。
4月7日,作为中交集团旗下唯一A股地产上市公司,中交地产发布的年报显示,2019年该公司出现“增收不增利”。根据目前已经披露的数据看,房地产行业业绩增速放缓,整体盈利能力趋弱已成事实。因此,房企巨头纷纷调整战略谋求更为稳健发展,其中,“聚焦”成为2020年行业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