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融创中国披露,计划与首创置业及旗下金融平台首金资本在北京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拟重点开展收并购类、产城融合类项目合作,在项目投资、金融创新、产业资源等层面展开合作,目标合作项目总投资规模为200亿元人民币,合作项目基金总规模目标为100亿元人民币。在此之前,双方在杭州、武汉、郑州、上海、昆明等城市的多个项目正在积极推进过程中,部分项目已实现合作落地。
2019年,受政策调控及土地出让条件限制影响,各大房企拿地态度更趋理性。其中,收并购拿地正在成为房企新拓市场主要手段。从拿地目的来看,一方面,大型房企通过收并购加大全国化布局力度。例如,近两年融创持续加大收并购拿地力度,获取优质土地资源。龙湖地产2019年通过收并购方式拓展咸阳、惠州以及江门市场,扩大企业全国化布局版图。
另一方面,各大房企通过收并购完成战略调整,如2019年绿地通过收并购方式在西北地区打造首个“地产+”科技会展产业,而会展产业已成为绿地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业务之一。
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年,受监测的大型房企拿地金额占销售额比重在30%左右。其中,华润、绿地拿地金额占销售额比重超40%,尤其华润占比接近50%。
不过,对比2018年来看,2019年这些房企拿地态度更为谨慎,仅有绿地、碧桂园比重上升。其中碧桂园、万科、融创、保利以及绿地拿地波动较大,拿地高峰期集中在二、三季度。恒大、中海、新城、华润和龙湖保持平稳的拿地节奏,在土地价格走高时有所保留,有效节约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以来,三四线城市面临库存压力,各大房企重点布局一二线城市,关注核心城市周边三四线城市;为降低融资成本,房企趋向多元化拿地方式,合作、收并购拿地占比提升。
业内人士认为,2020年房地产行业发展以稳为主的格局不变,房企应有新的行业发展观,在城市投拓、营销节奏把控方面同步做到“因城施策”,打造更加适应政策节奏调整的企业发展基因。
境外发债,原是不少房地产融资的重要手段之一。不过,近期受海外资本市场大幅波动影响,中资美元债遭到抛售,内地房企发行美元债的热情也骤减。Wind数据显示,截至发稿日,4月份内地房企无新增美元债。
近期,全国多地相继发布新规,从推动房企复工复产、提供税收优惠、鼓励刚需释放以及放宽人才政策等方面助力楼市回温。
3月份以来,各大上市房企陆续公布2019年销售业绩。在“房住不炒”总基调下,部分上市公司全年实现了业绩同比正增长。市场机构报告称,上市房企也普遍表达了对2020年的市场展望和拿地预期,约6成企业预计今年实现10%的业绩增幅。
疫情期间,受楼市低迷影响,多市相继发布新规,其中,既包括推动房企复工复产、推进售楼处安全有序开放等防控政策,也包括对房企和楼市的纾困举措。例如,上海市日前透露,允许符合条件的房企延期缴纳土地增值税。青岛出台的优惠政策则涉及对限售政策的调整。不过,在不同城市中,放松迹象与谨慎调整仍在平衡之中。
截至中国证券报记者发稿,目前已经有40家房企直接或者间接公布了2020年销售目标。尽管大多数企业2020年销售目标较2019年销售成绩有不同程度的增幅,但平均增幅较以往明显缩小。这40家企业2020年销售目标平均增速不足14%,创下近年来的新低。
相比1月下旬至2月的成交“封冻”,多家房企销售额在3月迎来了一波显著回升,部分企业环比回升幅度超过200%。不过从南方日报记者对30家去年销售规模靠前房企公告的梳理来看,除10家未公布3月销售额、1家上市不足一年外,仍有12家房企销售水平不及去年3月同期水平。由于3月已无春节因素影响,且是传统销售旺月,这意味着房企销售端的“元气”仍待进一步恢复。
受春节假期叠加疫情的影响,一季度房企融资规模有所下滑。据克而瑞地产研究中心统计,一季度受监测的95家典型房企融资额为3884.04亿元,同比下降15.81%,环比增长14.98%。从绝对值来看,仍属近年来的较高水平。
近日,上市房企 密集发布2020年一季度销售数据。从一季度整体销售业绩看,房企合同销售金额同比降幅普遍在30%左右,部分房企“以价换量”,一季度销售不降反增。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在“房住不炒”背景下,住房供给趋于饱和,行业业绩增速减缓将成为长期趋势。同时,随着行业集中度的不断提升,并购重组将成发展新态势,行业格局或将从各类企业并存演变成头部企业竞争。
4月7日,作为中交集团旗下唯一A股地产上市公司,中交地产发布的年报显示,2019年该公司出现“增收不增利”。根据目前已经披露的数据看,房地产行业业绩增速放缓,整体盈利能力趋弱已成事实。因此,房企巨头纷纷调整战略谋求更为稳健发展,其中,“聚焦”成为2020年行业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