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以来,不少对于土地市场的预测先后发布,观点不一。比如,有人认为土地市场将持续降温。其依据是中原地产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3月18日,全国卖地最多的50大城市合计土地成交金额为5966.9亿元,同比减少了20%。其中,35个城市土地出让溢价率下调。
但是,也有人预测土地市场将回暖。这是因为,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月份至2月份,北京市商品房新开工面积156.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3.5%;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88.1万平方米,增长45.4%。住宅销售面积达60.6万平方米,增长55%,一举扭转了此前长期负增长的局面。同时,也有不少人认为,2019年土地拍卖市场出现的高溢价成交预示市场回暖。
在笔者看来,上述观点未免失之偏颇,今年土地市场走势仍将“稳”字当头。
为何“稳”?最重要的一点,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房地产行业的定调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同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也表示,将稳妥实现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的长效机制工作方案,要坚持落实城市的主体责任,因城施策、分类指导,不断完善市场的监测预警和考核评价机制,特别是要把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责任落到实处。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防止大起大落。
“稳”字当头,土地市场既不可能一路高歌猛进,也不会一路走低,最可能的走势仍是“稳”。同时,在“一城一策”的政策框架下,一些城市很可能出现政策微调。但是,要注意这是在以往过度从紧政策基础上的微调。
比如,去年北京市土地供应有一个很大的变化,限价房和实行“7090”政策(70%的住宅必须盖成90平方米以下)的土地供应量很大,这么一来,刚需住宅供应放量,改善型住宅却吃紧。今年,这些政策相对放松和调整,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之前过度从紧政策的回调,是符合市场方向的。
此外,虽然目前房地产企业的流动性状况有了改善,但不能忽视的事实是,2019年是房地产企业偿债高峰。数据显示,2019年房地产行业需偿还债券规模为4994.5亿元,2020年这一数字将上涨至6513.4亿元,2021年更接近万亿元。也就是说,房地产企业资金面不会太紧,但也不宽松,大把买地并不现实。
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不少城市的土地出让动作在一二月陆续按下“暂停键”,土地市场热度降至低位。但是从2月土地市场成交情况来看,北京、成都等城市的热度逐渐上升,出现多宗高溢价地块。
2019年,全国300城市土地供应同比微增,一二线城市供应走高,三四线城市供求两端同比下滑。总体楼面均价和收金同比上涨,平均溢价率基本持平,“稳字当头”的调控政策效果明显。
2019年,全国300城市土地供应同比微增,一二线城市供应走高,三四线城市供求两端同比下滑。总体楼面均价和收金同比上涨,平均溢价率基本持平,“稳字当头”的调控政策效果明显。
2019年,在调控趋严的背景下,土地市场价格维持平稳运行,在“地王”数量大幅减少的同时,不少昔日“地王”入市后遭遇市场下行,尤其是热点一二线城市部分“地王”陷入尴尬境地。专家认为,未来在政策和市场双重作用下,房企高质量周转模式将逐步颠覆囤地模式,土地市场将更趋于理性。
从11月份土地市场的数据来看,地方城市在年末土地供应节奏上迎来整体大爆发,当月全国土地市场供应量大幅增加。克而瑞地产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336城经营性土地供应总建筑面积为51709万平方米,环比大涨113%,和2018年同期相比也呈增加之势,涨幅为20%,是近三年来的最高峰。
本市土地交易市场昨天成交3宗经营性用地,土地面积约23公顷,建筑规模约62万平方米,包括一宗住宅用地和两宗综合性商业金融服务业用地。
临近年底,土地市场整体供应走高,成交方面延续价增量减的低迷态势。中国指数研究院的统计数据显示,11月,全国300个城市各类用地供需规模同比基本持平,住宅用地推出与成交面积小幅增长。
截至12月9日中国证券报记者发稿时,根据内地和香港相关上市房地产企业发布的公告,目前已经有32家房企发布了今年前11个月的销售业绩,合计销售额达到56027亿元,同比上涨18.6%,刷新历史记录。上述32家房企2018年全年合计销售额为52538亿元。这意味着大部分房企今年前11个月的销售额超过去年全年的水平。
近日,克而瑞研究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新房、二手房以及土地市场延续9月低迷走势,重点城市新房成交量同环比双降,杭州、宁波、徐州等城市成交显著缩量。
近日,克而瑞地产研究中心监测的全国土地市场行情显示,2019年第三季度,土地市场形势较二季度更加严峻,在融资环境越发收紧的影响下,企业的拿地态度也转向审慎,市场整体呈现出环比量价齐跌的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