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持续四年的复星、SOHO中国(00410.HK)外滩项目之争终于迎来了结局,SOHO中国打包卖出所持股权决定全身而退。但另一方面,正处于转型期的SOHO中国也面临着经营业绩的大幅下挫。虽然潘石屹与张欣分别在多个场合解释称,是因选择“现金为王”造成,但下挫的业绩仍引起外界对SOHO中国转型的质疑。
业绩暴跌
日前,SOHO中国发布2015年中期业绩报告显示,SOHO中国当期内营业额约为人民币3.93亿元,较2014年同期的47.5亿元,大幅下调92%。利润方面,公司权益股东纯利1.35亿元,较2014年同期26.97亿元,下挫95%,若除去投资物业的评估增值,核心纯利约为0.72亿元,较2014年同期的12.24亿元下降94%。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3年宣布转型以后,SOHO中国业绩就一直延续下滑态势。2014年,SOHO中国的营业额约为60.98亿元,较2013年的146.21亿元下降了58.3%;毛利润为30.78亿元,与2013年的81.14亿元相比下降62.1%;净利润为40.8亿元,同比下降44.8%。
对此,SOHO中国的解释是因业务由之前的“开发—散售”转型为“开发—持有”,从而导致物业销售收入下降所致。
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也认为,这是业务转型后业绩中首次不包含物业销售的贡献。他表示,SOHO中国能够做到手持近百亿元现金和保持不到25%的净负债率,仅从这两个财务数据就足以说明转型成功。
据SOHO中国2015年中期业绩公告显示,截至6月30日,公司现金及银行存款总计约97.7亿元,总负债为199.34亿元,净债务占股东权益的比率约为25%。
与此同时,转型的主营业务在报告期内,租金收入约为4.39亿元,较2014年同期1.64亿元,大幅上涨168%。在此基础上,毛利润虽然仅为2.95亿元,较2014年同期下降88%,但毛利润率却较2014年同期有所提升,从此前的50%升至75%。
此外,SOHO中国认为,毛利润的下降主要由于物业销售收入下降导致的整体营业额下降所致,而毛利率的提升则因为本集团租金收入的毛利率较物业销售收入高。
潘石屹也指出,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现金为王”对于企业是最重要的。手握百亿现金完全能够满足在建投资物业未来大约55亿元人民币的资本支出需求。
但现金的流量控制却未得到市场的认同。在SOHO中国公布2015年半年报之后,标普宣布,将SOHO中国有限公司的长期企业信用评级由“BB+”下调至“BB”,展望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