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郑州陈寨要拆迁的消息不胫而走,像是投入湖中的石子,在拥有十几万人口的陈寨泛起了涟漪。不舍、记忆、怀念,摊贩这样说,租客也这样说。同时,他们理解政府的工作,“舍小家顾大家”。他们也有共同的想法:常回来看看。
7月11日,郑州市陈寨即将拆迁的消息传来。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是真的要拆了。
消息传开后,河南商报记者第一时间、连续两日来到陈寨,走上每一个街道,深入每一处小巷,采访了二十余位租客、摊贩和房东,倾听他们的陈寨印象,寻找他们的印记。
这些故事,是为曾经或现在与陈寨有关联的人而写,记录点点滴滴;是为旁观者而写,记录陈寨最后的时光,供后人铭记;也是为建设者而写,期待这片土地,未来会更繁荣、更富足。
郑州陈寨要拆迁的消息不胫而走,像是投入湖中的石子,在拥有十几万人口的陈寨泛起了涟漪。不舍、记忆、怀念,摊贩这样说,租客也这样说。同时,他们理解政府的工作,“舍小家顾大家”。他们也有共同的想法:常回来看看。
【摊贩老郑】
拆了就回老家歇歇
7月11日晚上,陈寨深巷里一个菜摊旁,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坐在木头马扎上,“吧嗒吧嗒”地抽着烟,一根又一根。
他姓郑,许昌人,来郑州四年多,一直在陈寨卖菜,勉强维持老两口的生计。可惜一个月以后,他再也不能在陈寨卖菜了。
四年前,儿子成家立业,而老郑还想干点事,就带着妻子从许昌来到郑州。选择陈寨,是因为人多、房租便宜,做点生意很合适。
两年前,他曾因不断上涨的房租心生退意。可是回家能干啥呢?想来想去,他还是坚持了下来。
而这一次他真的要走了。不过,老郑显得很释然:“终于可以回老家歇歇了。”
距离老郑菜摊两三个路口,老孙不时询问往来的行人要不要吃凉皮。
老孙来陈寨已有八年多了,经营一家凉皮摊。与老郑不同,他不太担心“地盘”被拆。去年,他和老婆用多年来的积蓄付了首付,在郑州南边买了套房。“拆了就搬过去呗,能咋弄!”
习惯早就成自然,八年来,顾客成了朋友,旁边摊贩也成了兄弟。“听说一部分人等到陈寨一拆,就得回老家了,估计以后再也见不着了。”
【90后租客小杨】
他为陈寨写了一本诗集
在陈寨待了五年的90后杨永超一直有个“作家梦”,自费出版了一本诗集《陈寨往事》。
2011年毕业的杨永超,老家在开封农村,来省会郑州实习后,看中陈寨交通便捷,生活丰富多彩,就一直留在这里。
他现在在一家企业打工,从事服务行业。“工作没有固定的节假日,想休息了可以请假。”
房租是一天也不能少。每逢春节,他不到初一就不回家,这样就可以多挣几天钱。
唯一让小杨欣慰的是自己还在坚持着“作家梦”。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会写写身边发生的事,用文字记录郑漂的故事。《陈寨往事》就是这样诞生的。
在朋友圈看到陈寨拆迁的消息,他第一感觉是心里空荡荡的。
五年间舍不得的东西太多了,“像是在跟陈寨谈恋爱,有种与恋人分别的感觉,心里不是滋味,人的一生能有几个五年,把最好的年华留在了这里。”
【刘大妈一家】
离开陈寨不知还能去哪儿
昨天上午9点,来自周口扶沟的刘大妈像往常一样,背着用旧布片缝制的“单肩包”,装着十几个小海豚玩具来到了郑州市海洋馆对面。一边劝说游客买玩具,一边小心翼翼地提防着突击检查。
下午2点30分,刘大妈回到了位于陈寨的家中。这个家并不大,一室一厅,住着刘大妈及其儿子、儿媳、孙子。
“平常一天能卖出去三五个,今天卖得比较少。”今天五个半小时里,她只卖出去了一个,赚了2元钱。
这个“家”是他们在陈寨租的,一个月房租约900元,加上水电费,总共得1300元左右。孙子上幼儿园,一个月的开销也得1000多元。今年年初,老人又被诊断为中风,需要长期服用中药,微薄的收入,让这个家庭捉襟见肘。
“真不知道该到哪里住,小区的房子太贵了。”说起将拆迁的陈寨,老人眼里闪烁着泪花。陈寨的房租已经让他们很难维持,更不用说繁华的都市。
临走时,河南商报记者碰到了刘大妈的房东赵女士,她告诉记者,老人家的情况她也听说了,“原本打算下个月开始给他们降200元房租,现在看来,或许已经没有下个月了。”
【快递员小张】
从郑州“漂”向更远的地方
22岁的小张半年前只身从老家开封来到了郑州,试图从这里“打开自己人生的新篇章”。很快,他应聘到了一家快递公司,负责该公司在陈寨附近的送件、取件等业务。
“在很多人看来,快递现在是个高收入行业,轻轻松松就可以月入过万。其实我感觉并不是这样的。”小张说,自己每天要送100多件快递,每天的收入150元左右,每月的房租700元,再扣除生活费,自己这半年也没攒下多少钱。
“我的梦想并不在这里,而是在上海、广州、杭州等南方大城市。”对于小张来说,陈寨或者说郑州,只是梦想起航的地方。
这次陈寨的拆迁,给了小张一个机会,他要重新审视是继续留在郑州打拼几年,还是直接不顾一切地朝着梦想前进。“我得慎重考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