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小区里收废品的师傅骑的平板车上坐着自家的闺女,摆小摊卖菜的大叔同时还看着自己的小孙子,打工子弟学校里的孩子越来越多……人口流动开始进入家庭化迁移为主的阶段。
观点
流动人口家庭化 要求人口流入地增加公共服务
段成荣(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院长):从报告中看,家庭化流动趋势加强,流入人口的家庭规模有所扩大,越来越多老人,尤其是低龄老人正在加入流动大军。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流动人口存量群体的自然老化,毕竟流动人口从最初产生到现在已经三四十年,第一代流动人口随着年龄增长,逐步进入老年人行列。另一方面,流动人口经历了家庭化的四个阶段,从最初的光棍闯天下,到夫妻共同流动,再到有了孩子的核心家庭,最后到父母加入其中的扩展家庭。原本在老家的留守老人,出于帮助子女照顾孩子的需要,或者自身与子女团聚或养老的需求,也陆续来到子女所在的人口流入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流动人口家庭内部长期分离的现象,同时也给人口流入地的流动人口公共服务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
在过去,流动人口以青壮年为主,相关的公共服务也主要集中在就业、社保、教育等方面,老年流动人口因为数量有限,很少受到关注,与之配套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几乎都处在空白状态。下一步,应当把针对流动老人的公共服务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老年流动人口通常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方面需求较大,这就要求流入地完善相关政策,尽可能为他们提供便利。此外,这些老人离开之前的亲友圈后,需要在流入地重建社会关系网络,来自各方的帮助和支持也对他们的城市融入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