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说实话,其实挺狠的,从去年到今年,买房成本增加了不少,有人算过,整体成本增加了20%,事实上等价于连续5次调息。至于居民,借钱就是主要用来买房,过去一年,房贷增速远超消费增速,中国人是精明的,钱便宜的时候,应该大量借钱配置资产,增加身家。
这个五一,房地产行业最大的消息无疑来自于银行,事情是这样的,北京地区部分房产中介合作银行上调了房贷门槛,现在即使是第一次买房,贷款也不会任何优惠,去年这个时候还是0.85倍,今年则是1.0倍;至于二套房,则由1.1倍上调至1.2倍。
说实话,其实挺狠的,从去年到今年,买房成本增加了不少,有人算过,整体成本增加了20%,事实上等价于连续5次调息。
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要来这一招?不是房地产非常重要吗?为什么连刚需也不给优惠了?这还让刚需如何进入楼市做贡献?
其实原因很简单,说到底就是因为一点,过度借钱过日子太危险。从去年开始,我们开始强调要降杠杆,降低负债。为什么要少借钱降低负债呢,因为过去借了太多的钱,市场上的钱也很便宜,大家都借,你不借你就吃亏,借了钱当然不是用来消费,而是用来投资。
从借钱的主体来看,我们习惯性分为三类,分别是ZF、企业和居民。ZF借钱基本上就是修路修桥修机场港口码头这些,基建嘛,对GDP的贡献非常大;企业借钱就是扩大产能,但好像副作用不小,因为产能有点过剩了,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掉;而居民借钱基本上只干一件事,买房。过去一年乃至今年3月份,房贷余额屡创新高,比例也不断攀升,一个普通家庭的资产,90%是房子。
说白了,繁荣是要借钱、负债维持的,一定比例的负债当然是有积极作用的,但过高的比例就可能过犹不及。副作用越来越大。
现在这种副作用就越来越大。很多企业扩大产能后产品卖不出去,只能借新债还旧债,结果越来越麻烦,玩不下去了来个债转股,大家一起来当股东。可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是将风险分散了。
而ZF呢,靠印刷和发债来募集资金搞基建,但现在没钱还债了,因为地不好卖了,不敢加了。于是PPP模式被推到前台,但和ZF一块做生意向来吃力不讨好,周期长不说,还有可能亏。
至于居民,借钱就是主要用来买房,过去一年,房贷增速远超消费增速,中国人是精明的,钱便宜的时候,应该大量借钱配置资产,增加身家。但一直这样玩下去会有很大麻烦啊,大家的钱都变成了房子,还搭上银行的钱一块变成了房子,谁来买汽车,谁来买猪肉?谁来消费产品?
总归一句话,企业借钱要大量生产商品来让普通人来消费,但老百姓手里钱也多了,钱越多就越害怕,别人拿去买房,你敢拿着大笔的钱去消费吗?当然不敢,结果就是各类资产的价格贼高。
上面的想法是好的,我给你们更多的钱,一边扩大产能一边扩大消费,供需两旺,数据既健康又漂亮。但现实很骨感,大家心不往一处使。
那么好,既然你们都不配合我,对不起了,我只能少借钱给你们了,借更贵的钱给你们。谁管你是不是刚需呢?大局最重要。
所以银行就开始配合行动了,它掌握了资金的闸门,往哪里流,流速多少由它掌握。居民不能再借更多钱了,因为借更多还是变成了房子,现在买房已经成瘾了,哪里有概念就去哪里买房,根本不管实际情况,最终把银行也给坑了。
最近北京的商品房已经没什么成交量了,那些手握大量资金的人还是四处出击,寻找任何一个能够买房的城市,只要有想象空间就好,比如唐山,有个京津唐城际高铁,就被包装成了北京的“卫星城”,以高铁为交通工具,算的上一小时通勤,很多中介开始向客户推销唐山的房子,而当地的确房子被很多外地人买走了。我想说的是这些人的房子未来卖给谁?北漂?可能吗?他们会每天坐着高铁上下班?替他们算过通勤成本吗?就算你们买房的人,你们又能有几个敢这样做?
没办法,买房已经成为了习惯,继续搞下去,居民负债越来越高,要出事。所以近期楼继伟的表态值得回味,他说居民杠杆已经非常高了,不能继续搞下去。那么还能怎么办呢,居民、ZF和企业总得有“加”的,大家都“减”,谁来完成3月份报告中的任务?
所以,现在到了新一轮的平衡期,简单说,居民这一块要停一停,企业也得停一停,而ZF还得适度“加”点,直接表现是今年的基建规模再次扩大。基建资金不能太贵,房贷资金要贵点,所以现在看到的银行对房贷的收紧,而不是全面提高利率,更精确嘛。
就房地产而言,刚需朋友们,今年你们的运气可能不大好,在整体面前,只能让你们多付出一点了。当然现在买房到是不会有那么多小心思,一根筋,就是为了住,那最好。毕竟只有一套,努力增加点工资就能抹平,但如果有多套,现在可不大妙,谁都知道,杠杆的特点,顺的时候,放大收益,逆境的时候,放大风险。
这个时候,该怎么办?我给你们一个建议,多看新闻联播,更要看懂。这个时候别逆着来,容易掉坑里。